第17章陛下的醒悟……
關燈
小
中
大
第17章 陛下的醒悟……
正統十四年的中元節,是一個意義非常的中元節。
是在多年後,依舊會被後世言官反覆拿來援引,勸諫彼時皇帝勿要發昏的經典案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自古以來,祭禮與軍事,是皇朝最重要的兩件事。而這個中元節,正是先行祭祀禮,再議出兵大事,兩件大事合為一日。
姜離在踏入殿門前,看著夏日格外晴明高遠的天空——過了今天,她的試用期就結束了,系統說會解鎖正式用戶的功能,她還是蠻期待的。
姜離於紫禁城奉先殿給大明歷代皇帝行祭禮。
與之前的歷朝歷代不同,有明一代皇帝祭祀祖宗,無需出宮趕赴太廟。
早在大明開國初期的洪武二年,非常重視親情對家族感情深厚的朱元璋就下令把太廟搬到皇宮裏頭來。
用他的話說:四時祭祀太廟實在是不夠表達他對老朱家祖宗的孝心思念,不如就在乾清宮旁建奉先殿,讓祖宗們就近住著,也方便後世子孫常去祭拜。
永樂帝遷都北京後,這條舊例也沒變,依舊在紫禁城建了奉先殿用以祭祖。
挺好。
省了皇帝率領群臣浩浩蕩蕩奔波出宮。
姜離按照禮官的一條條奏請,完成了中元節祭祀先祖的禮儀流程。
奉先殿裏的神位已經有八座——姜離一打眼看的時候,還有點奇怪,畢竟朱祁鎮是大明第五代皇帝,前頭應當只有四座神位,哪怕加上朱允炆,也應該就五個神位。
還是一一看過才了然:大明國初朱元璋就追尊了四代先祖,都放在這裏了。
神位煌煌,香燭繚繞,殿前不斷焚著金犀假帶、冥器紙裳。
折成元寶狀的紙錢更是堆成了錢山,襯的所有人都渺小了起來。
奉先殿內有隨侍帝王的禮官和宮人,殿外更有烏壓壓肅立的一片朝廷重臣(級別低的根本不能夠到奉先殿門口來站一站),然而這麽多人,殿內殿外卻連一聲細小的咳嗽甚至是沈重的喘氣聲都沒有。
人人肅穆莊重屏氣凝神,生怕驚動了大明歷代帝王。
好像先祖真的會英魂有知一樣。
姜離不由好奇,如果大明歷代先帝真的魂魄有知,看到歷史線上這一天的朱祁鎮是什麽感覺?
——畢竟,正統十四年的中元節,朱祁鎮按舊例祭祀完祖宗,第二天就率軍親征去了。
七月十六出發。
八月大敗被抓。
九月初六榮升太上皇。
實現了三個月速通,二十二歲就達到了皇帝之上的巔峰。
可謂是,人家過中元鬼節他昂然出征;人家八月十五闔家團圓,他去人家也先家恭賀中秋——沒錯,朱祁鎮是正正好好在八月十五當天被押到也先弟塞刊王的營地雷家站(河北新保安)。
不知道殿內這些皇帝若是看見了,會不會覺得:這孩子不要了,就送給也先吧。
姜離思緒散漫,按照禮官的引導,做完了祭祀先祖的最後一步。
帶著身上沾染的香燭氣息,她轉過身,看到殿外跪著的朝臣們。
此時此刻,他們還是些只為戰事憂愁,但完全不覺得該為自己憂愁的人們,還在認認真真恭恭敬敬行禮。
啊,這就是無知者無畏的快樂平靜吧。
史冊上的明日,他們中大部分會被帶去扈從隨禦駕親征,然後又會有大部分埋葬在土木堡。
“禮畢,起——”
樹上的喜鵲被宦官的聲音與群臣的起身驚的騰然起飛,烏黑油亮的翅膀上,反射著絢麗的日光,是傳說中五彩斑斕的黑。
五彩斑斕的黑……讓姜離想到甲方對乙方的要求。
她看著階下的群臣。在某種意義上,君臣不只像職場雇傭關系,某些時候也挺像甲乙方的。
今天,她估計得給眼前的朝臣們一點小小的甲方震撼。
但別說,此時此刻,大明朝堂乙方們對唯一甲方還挺滿意——
先是皇帝近來的貼身大太監興安(這種大節大事兒皇帝也沒讓王振出來,就令他們很滿意,跟王振比興安公公絕對是個可人兒)出來宣布,陛下心系征戰沙場的將士,特有旨意,設下道場祭奠軍陣亡歿。
群臣山呼萬歲隆恩。
之後,興安又宣了第二道旨意,給今日在場的朝廷重臣們俱賞賜“箱庫”一份。
朝臣們:誒?意外的驚喜節禮哎。
就跟後世過節會發過節費或者是福利一樣,大明也差不多:凡立春、元宵、端午、重陽、冬至等重要節日,朝廷也會發節錢,京中官員混的好的,還能在宮廷賜宴的名單上占個名字。
但之前中元節倒是沒發過東西。
畢竟,這個節日比較特殊。發東西似乎不太吉利。
不過這次皇帝的賞賜,也比較特殊,賞賜的是富豪之家中元節常用的祭祀之物,箱庫。
所謂箱庫,也可以叫做衣箱銀庫,就是把冥紙裝在紙紮的大箱或者庫房中,一起燒給地下祖宗們。主打一個闊氣——看,別人燒一紮紙錢,我給我祖宗燒一個銀庫!
從前宮中倒是沒有賞賜此物的舊例。
不過官員們很快想到:大概是這次中元節他們得加班商議軍國大事的緣故,皇帝體貼他們耽誤了自家祭祀,所以賞賜了皇家祭品?
好哎!
朝臣們欣喜收下。
這可是皇家箱庫啊,燒下去給祖宗們:看看,兒孫們出息啦,給你們燒的可是有皇家印戳的銀庫啊,拿給別的鬼看看,讓別的鬼羨慕去吧。
**
‘祀’禮完畢,便要去議‘戎’事。
大明君臣們衣裳都不用換,直接轉場去開朝會。
從奉先殿到上朝的奉天殿,尚有一段距離。
姜離也沒有上帝輦,而是準備溜達著過去。群臣本來就得步行,現在更是浩浩蕩蕩跟著皇帝往奉天門走。
才走出去幾步,朝臣們就見皇帝忽然停了下來,回頭道:“於尚書。”
明朝臣子無論是上朝還是日常走位都分文武,文官居左(上朝走左掖門),武官居右(走右掖門),排序自然按照官職大小。
於謙正走在文官前列,與吏部尚書王直,戶部尚書王佐一起低聲商議瓦剌事。
倏爾見皇帝停下叫他,就走過去見禮:“陛下。”
皇帝笑吟吟道:“於尚書陪朕一並走走吧。”
於謙落後一步走在皇帝身側。
帝王儀仗的紅纛投下一片陰影。
走了沒兩步,於謙就聽皇帝開始了詩朗誦——
千裏茫茫草色青,亂塵飛逐馬蹄生。
不知何代開軍府,猶有當年統幕名。 *
於謙在聽皇帝念這首詩的過程中,學霸的腦海就已經下意識完成了檢索,這是……元代陳孚的詩詞。
姜離轉頭道:“這位陳孚還是於尚書的老鄉呢。”都是浙江人。
而她忽然想起這首不太出名的詩來,正是因為裏面提到的地名——統幕。
統幕鎮是唐代武德年間的名字了,近千年歲月流轉朝代變遷,地名也發生了改變,逐漸變成了土幕,最後變成了土木。
永樂年間,於此地置堡(軍事據點)。
成為了——“土木堡。”
姜離念出了這三個字。
於謙敏銳察覺到,陛下的語氣有些覆雜。
且很快道:“於尚書給我講講土木堡吧。”
這令於謙微微困惑。
是,自古以來,土木就是個軍事相關的頗為要緊的據點。尤其是現在國都在北京,從京城出居庸關,再經榆林-懷來-土木-宣化-張家口,是很要緊的一條通往草原的幹道。
但,同樣的軍事據點有數十個,土木堡也只是之一罷了。
論其重要性來,肯定不如宣府大同等重城,不知皇帝為何單獨拎出土木堡來問。
但西北所有城鎮邊防、軍站,甚至每一座甕城、關城、烽火臺於謙都銘熟於心。
聽皇帝特意問起土木堡,他也就很快將土木堡如今的軍防事匯報了一遍,又道:“與其餘城鎮不同,土木堡的地形有些特殊。”
於謙擡起雙手,雙手手腕靠在一起,手掌分開,很形象的做了個地形展示:土木堡附近的石河溝呈喇叭狀,最窄的喇叭口若是守不住,敵軍可就沖破居庸關直奔京城來了。
換句話說這裏的地形,如果被埋伏,撤軍都難。
況且,土木堡到底只是‘堡’級別的軍站,也容不下大軍駐紮。比起來,二十裏外的懷來縣城,城池高大防禦穩固,是重鎮之一。
姜離默然。
於謙明白這件事,當時隨禦駕親征的兵部尚書,各路將領們當然都明白,只是都勸不住一意孤行的非要駐紮土木堡的皇帝和王振君宦罷了——
縱觀英宗出征的全過程,進行的每一項微操,不能說是漏洞百出也可以說是一無是處。
按說實力就是容錯率。
哪怕這一路無數的選擇,英宗與王振都做錯了,但其實只要最後一步他們沒有選擇土木堡,而是選擇了其餘官員們建議的另一條路,甚至只是換附近的懷來縣駐紮,都不會是這樣崩的結局。
有句話是順風局誰都會打,逆風翻盤才難。
但能把順風局翻過來,才真是給了所有人一個震撼。
歷史有時候真的是很令人感慨,往往在一瞬間,被某一個人一秒的決定所改寫,卻又帶著宿命般的必然性。
有香火氣息和紙錢的餘灰飄散在空中。
既然是中元節祭祀亡靈,姜離不可避免想到,史書上土木堡祭奠英魂的所在——
景泰初年,在土木堡置了一座顯忠祠:專門為了祭祀土木之戰陣亡的將士。
其中,光數得上職位的高官顯爵的牌位就有六十六座。
**
禦門聽政之所奉天門。
文武百官按照文東武西,官位高低序立。
在宦官鳴鞭,朝會開始之前,朝臣們發現,原本分列兩旁負責拱衛帝駕的錦衣衛,忙著推了一個高大的鐵架過來,上面掛著的是西北的輿圖。
站在武將最前面的英國公張輔見皇帝竟然為朝會準備了邊關輿圖,心中大慰:陛下真是長大了,在國事上用心了。
英國公是帶著看小孩子的心態來看皇帝的——他也確實有這個資本。他老人家今年已經七十五歲,四朝元老國之柱石,還有個妹妹是永樂帝的昭懿貴妃。妥妥當今皇帝的太爺爺輩。
他帶著幾分期待看著禦座上的年輕皇帝。
群臣肅穆靜候,只聽皇帝道:“國難當頭,朕有一決斷。”
欣慰中的英國公:?陛下有點言重了啊,瓦剌犯邊雖說來勢洶洶,邊境現有的守備有點捉襟見肘,但倒也算不得國難當頭。
不過就在今天的朝會結束前,老英國公就體會到了國難當頭的感覺——
丹陛上的皇帝慷慨激昂:“瓦剌虜賊,悖恩犯境,侵我國土,殺我軍民!”
“朕要點齊在京畿操練的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等共二十五萬兵馬,禦駕親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正統十四年的中元節,是一個意義非常的中元節。
是在多年後,依舊會被後世言官反覆拿來援引,勸諫彼時皇帝勿要發昏的經典案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自古以來,祭禮與軍事,是皇朝最重要的兩件事。而這個中元節,正是先行祭祀禮,再議出兵大事,兩件大事合為一日。
姜離在踏入殿門前,看著夏日格外晴明高遠的天空——過了今天,她的試用期就結束了,系統說會解鎖正式用戶的功能,她還是蠻期待的。
姜離於紫禁城奉先殿給大明歷代皇帝行祭禮。
與之前的歷朝歷代不同,有明一代皇帝祭祀祖宗,無需出宮趕赴太廟。
早在大明開國初期的洪武二年,非常重視親情對家族感情深厚的朱元璋就下令把太廟搬到皇宮裏頭來。
用他的話說:四時祭祀太廟實在是不夠表達他對老朱家祖宗的孝心思念,不如就在乾清宮旁建奉先殿,讓祖宗們就近住著,也方便後世子孫常去祭拜。
永樂帝遷都北京後,這條舊例也沒變,依舊在紫禁城建了奉先殿用以祭祖。
挺好。
省了皇帝率領群臣浩浩蕩蕩奔波出宮。
姜離按照禮官的一條條奏請,完成了中元節祭祀先祖的禮儀流程。
奉先殿裏的神位已經有八座——姜離一打眼看的時候,還有點奇怪,畢竟朱祁鎮是大明第五代皇帝,前頭應當只有四座神位,哪怕加上朱允炆,也應該就五個神位。
還是一一看過才了然:大明國初朱元璋就追尊了四代先祖,都放在這裏了。
神位煌煌,香燭繚繞,殿前不斷焚著金犀假帶、冥器紙裳。
折成元寶狀的紙錢更是堆成了錢山,襯的所有人都渺小了起來。
奉先殿內有隨侍帝王的禮官和宮人,殿外更有烏壓壓肅立的一片朝廷重臣(級別低的根本不能夠到奉先殿門口來站一站),然而這麽多人,殿內殿外卻連一聲細小的咳嗽甚至是沈重的喘氣聲都沒有。
人人肅穆莊重屏氣凝神,生怕驚動了大明歷代帝王。
好像先祖真的會英魂有知一樣。
姜離不由好奇,如果大明歷代先帝真的魂魄有知,看到歷史線上這一天的朱祁鎮是什麽感覺?
——畢竟,正統十四年的中元節,朱祁鎮按舊例祭祀完祖宗,第二天就率軍親征去了。
七月十六出發。
八月大敗被抓。
九月初六榮升太上皇。
實現了三個月速通,二十二歲就達到了皇帝之上的巔峰。
可謂是,人家過中元鬼節他昂然出征;人家八月十五闔家團圓,他去人家也先家恭賀中秋——沒錯,朱祁鎮是正正好好在八月十五當天被押到也先弟塞刊王的營地雷家站(河北新保安)。
不知道殿內這些皇帝若是看見了,會不會覺得:這孩子不要了,就送給也先吧。
姜離思緒散漫,按照禮官的引導,做完了祭祀先祖的最後一步。
帶著身上沾染的香燭氣息,她轉過身,看到殿外跪著的朝臣們。
此時此刻,他們還是些只為戰事憂愁,但完全不覺得該為自己憂愁的人們,還在認認真真恭恭敬敬行禮。
啊,這就是無知者無畏的快樂平靜吧。
史冊上的明日,他們中大部分會被帶去扈從隨禦駕親征,然後又會有大部分埋葬在土木堡。
“禮畢,起——”
樹上的喜鵲被宦官的聲音與群臣的起身驚的騰然起飛,烏黑油亮的翅膀上,反射著絢麗的日光,是傳說中五彩斑斕的黑。
五彩斑斕的黑……讓姜離想到甲方對乙方的要求。
她看著階下的群臣。在某種意義上,君臣不只像職場雇傭關系,某些時候也挺像甲乙方的。
今天,她估計得給眼前的朝臣們一點小小的甲方震撼。
但別說,此時此刻,大明朝堂乙方們對唯一甲方還挺滿意——
先是皇帝近來的貼身大太監興安(這種大節大事兒皇帝也沒讓王振出來,就令他們很滿意,跟王振比興安公公絕對是個可人兒)出來宣布,陛下心系征戰沙場的將士,特有旨意,設下道場祭奠軍陣亡歿。
群臣山呼萬歲隆恩。
之後,興安又宣了第二道旨意,給今日在場的朝廷重臣們俱賞賜“箱庫”一份。
朝臣們:誒?意外的驚喜節禮哎。
就跟後世過節會發過節費或者是福利一樣,大明也差不多:凡立春、元宵、端午、重陽、冬至等重要節日,朝廷也會發節錢,京中官員混的好的,還能在宮廷賜宴的名單上占個名字。
但之前中元節倒是沒發過東西。
畢竟,這個節日比較特殊。發東西似乎不太吉利。
不過這次皇帝的賞賜,也比較特殊,賞賜的是富豪之家中元節常用的祭祀之物,箱庫。
所謂箱庫,也可以叫做衣箱銀庫,就是把冥紙裝在紙紮的大箱或者庫房中,一起燒給地下祖宗們。主打一個闊氣——看,別人燒一紮紙錢,我給我祖宗燒一個銀庫!
從前宮中倒是沒有賞賜此物的舊例。
不過官員們很快想到:大概是這次中元節他們得加班商議軍國大事的緣故,皇帝體貼他們耽誤了自家祭祀,所以賞賜了皇家祭品?
好哎!
朝臣們欣喜收下。
這可是皇家箱庫啊,燒下去給祖宗們:看看,兒孫們出息啦,給你們燒的可是有皇家印戳的銀庫啊,拿給別的鬼看看,讓別的鬼羨慕去吧。
**
‘祀’禮完畢,便要去議‘戎’事。
大明君臣們衣裳都不用換,直接轉場去開朝會。
從奉先殿到上朝的奉天殿,尚有一段距離。
姜離也沒有上帝輦,而是準備溜達著過去。群臣本來就得步行,現在更是浩浩蕩蕩跟著皇帝往奉天門走。
才走出去幾步,朝臣們就見皇帝忽然停了下來,回頭道:“於尚書。”
明朝臣子無論是上朝還是日常走位都分文武,文官居左(上朝走左掖門),武官居右(走右掖門),排序自然按照官職大小。
於謙正走在文官前列,與吏部尚書王直,戶部尚書王佐一起低聲商議瓦剌事。
倏爾見皇帝停下叫他,就走過去見禮:“陛下。”
皇帝笑吟吟道:“於尚書陪朕一並走走吧。”
於謙落後一步走在皇帝身側。
帝王儀仗的紅纛投下一片陰影。
走了沒兩步,於謙就聽皇帝開始了詩朗誦——
千裏茫茫草色青,亂塵飛逐馬蹄生。
不知何代開軍府,猶有當年統幕名。 *
於謙在聽皇帝念這首詩的過程中,學霸的腦海就已經下意識完成了檢索,這是……元代陳孚的詩詞。
姜離轉頭道:“這位陳孚還是於尚書的老鄉呢。”都是浙江人。
而她忽然想起這首不太出名的詩來,正是因為裏面提到的地名——統幕。
統幕鎮是唐代武德年間的名字了,近千年歲月流轉朝代變遷,地名也發生了改變,逐漸變成了土幕,最後變成了土木。
永樂年間,於此地置堡(軍事據點)。
成為了——“土木堡。”
姜離念出了這三個字。
於謙敏銳察覺到,陛下的語氣有些覆雜。
且很快道:“於尚書給我講講土木堡吧。”
這令於謙微微困惑。
是,自古以來,土木就是個軍事相關的頗為要緊的據點。尤其是現在國都在北京,從京城出居庸關,再經榆林-懷來-土木-宣化-張家口,是很要緊的一條通往草原的幹道。
但,同樣的軍事據點有數十個,土木堡也只是之一罷了。
論其重要性來,肯定不如宣府大同等重城,不知皇帝為何單獨拎出土木堡來問。
但西北所有城鎮邊防、軍站,甚至每一座甕城、關城、烽火臺於謙都銘熟於心。
聽皇帝特意問起土木堡,他也就很快將土木堡如今的軍防事匯報了一遍,又道:“與其餘城鎮不同,土木堡的地形有些特殊。”
於謙擡起雙手,雙手手腕靠在一起,手掌分開,很形象的做了個地形展示:土木堡附近的石河溝呈喇叭狀,最窄的喇叭口若是守不住,敵軍可就沖破居庸關直奔京城來了。
換句話說這裏的地形,如果被埋伏,撤軍都難。
況且,土木堡到底只是‘堡’級別的軍站,也容不下大軍駐紮。比起來,二十裏外的懷來縣城,城池高大防禦穩固,是重鎮之一。
姜離默然。
於謙明白這件事,當時隨禦駕親征的兵部尚書,各路將領們當然都明白,只是都勸不住一意孤行的非要駐紮土木堡的皇帝和王振君宦罷了——
縱觀英宗出征的全過程,進行的每一項微操,不能說是漏洞百出也可以說是一無是處。
按說實力就是容錯率。
哪怕這一路無數的選擇,英宗與王振都做錯了,但其實只要最後一步他們沒有選擇土木堡,而是選擇了其餘官員們建議的另一條路,甚至只是換附近的懷來縣駐紮,都不會是這樣崩的結局。
有句話是順風局誰都會打,逆風翻盤才難。
但能把順風局翻過來,才真是給了所有人一個震撼。
歷史有時候真的是很令人感慨,往往在一瞬間,被某一個人一秒的決定所改寫,卻又帶著宿命般的必然性。
有香火氣息和紙錢的餘灰飄散在空中。
既然是中元節祭祀亡靈,姜離不可避免想到,史書上土木堡祭奠英魂的所在——
景泰初年,在土木堡置了一座顯忠祠:專門為了祭祀土木之戰陣亡的將士。
其中,光數得上職位的高官顯爵的牌位就有六十六座。
**
禦門聽政之所奉天門。
文武百官按照文東武西,官位高低序立。
在宦官鳴鞭,朝會開始之前,朝臣們發現,原本分列兩旁負責拱衛帝駕的錦衣衛,忙著推了一個高大的鐵架過來,上面掛著的是西北的輿圖。
站在武將最前面的英國公張輔見皇帝竟然為朝會準備了邊關輿圖,心中大慰:陛下真是長大了,在國事上用心了。
英國公是帶著看小孩子的心態來看皇帝的——他也確實有這個資本。他老人家今年已經七十五歲,四朝元老國之柱石,還有個妹妹是永樂帝的昭懿貴妃。妥妥當今皇帝的太爺爺輩。
他帶著幾分期待看著禦座上的年輕皇帝。
群臣肅穆靜候,只聽皇帝道:“國難當頭,朕有一決斷。”
欣慰中的英國公:?陛下有點言重了啊,瓦剌犯邊雖說來勢洶洶,邊境現有的守備有點捉襟見肘,但倒也算不得國難當頭。
不過就在今天的朝會結束前,老英國公就體會到了國難當頭的感覺——
丹陛上的皇帝慷慨激昂:“瓦剌虜賊,悖恩犯境,侵我國土,殺我軍民!”
“朕要點齊在京畿操練的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等共二十五萬兵馬,禦駕親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